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
2023-03-24 17:59:30
78次阅读
10个评论

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第一层含义,先活着;第二层含义,伺机而动。


当年共产党能活下来,长征的意义非凡,而长征的意义就是让党“活着”。


纵观历史,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力量根本不是一个量级,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精良度,彼时的共产党是必然无法在正面战场上击溃国民党的。


那怎么办?都是血性的军人,洒热血,抛头颅,宁死也要干?不是。


先活着,待到时机成熟前,先让自己羽翼丰满。


可以说,没有当时“苟着”避战的策略,根本就没有后边的百团大战,没有后边的渡长江。


但是“苟着”和“活着”的前提是什么?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你取胜啊,背后的原因是条件并不充足,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,而是一种敌我力量差距过大时的被迫也是最优选择。


商鞅变法前的秦国,连年征战魏国,国家贫瘠,全凭老秦人的热血维持着,这样一个弱国,再打下去,恐怕不久就会国力衰竭,自取灭亡。


彼时的秦国,根本没有取胜的条件和前提,也没有完全取胜的力量。所以该怎办?


兵法讲“待”敌之可胜,这个“待”字才是精髓。


当年日军侵华,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,红军在敌后方多次组织小规模战役,用游击战的方式骚扰,从实力损耗的角度来看,彼时的“正统”损耗程度不小,比较敏感,这里不展开细说。


加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等,这个“时机”才真正的成熟起来,力量才真正的集聚起来,才会有后边的可以在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战的实力。


对时机选择的重要性,可见一斑。


而之所以能在时机正确的时候出手,是因为你能活到时机出现的时候。


没有先活着,就没有后边的时机选择。


大家一直讲“时势”“时势”,很多人根本活不到“时势”出现的时候,所以要想抓住所谓的“时势”也要,风口也好,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“存活”。


看看三国,魏蜀吴英雄豪杰少不少?最后的胜利果实又属于谁?


179年出生的司马懿,高平陵事变夺取曹氏江山的时候,已经是249年了,也就是在他70岁的时候。他30岁跟着曹操混,等到了70岁才夺权,等了活活40年。


熬到诸葛亮死了,刘备死了,阿瞒死了,万无一失的时候,时机真正成熟的时候,才一击必中。


活着,才能看到时机的出现,才有可能去抓住机会。


而在此之前,积累自己的羽翼、力量,等到敌弱我强时,方才出手,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必要打蛇七寸,一战必胜,此乃厚积薄发。


在金融市场、投资市场亦是这个道理,你总想今天取胜,明天取胜,但你与市场的信息差,你与战胜市场的认知差差的太远的时候,你是不具备战胜它这个条件的。这个时候你去梭哈,只能下海干活。


也正如周金涛在涛动周期论里讲到的,经济的四个周期,若在衰退期急功近利,犹如老秦国连年征战,结果就是死路一条。不如先再寒冬存活,再等待春天到来,你再猛地去发芽。


何时守,何时攻?你的天时是否到来?你的地利又是否到来?如果没有,守,如果有,攻。


这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足够知己,足够知彼。


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水平,有什么能力,认识到你要做到的事情有什么条件,自己是否能够达到,达到又需要什么条件。


拳击手要想打赢敌方,靠的不是无限量的快拳出击,消耗对方体力,过程不被打倒,待到最合适的时机,一拳致胜。


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敌人能力技能点的认识,也是对自己优劣势的认识。


力量不足时,偷偷发育,保证存活,等到力量远强于他们时,惊艳/惊吓所有人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,别等到基地爆炸了还在发育。

收藏 0 0 打赏 0
    2023-03-26 08:29:20

    把握机会

    2023-03-25 13:55:16

   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

    2023-03-25 06:21:47

    善战总会成功成为焦点

    2023-03-24 22:53:35

    以少胜多从来不会断绝

    2023-03-24 22:31:49

    言之有理啊

    2023-03-24 21:37:05
    学习了,感谢分享
    2023-03-24 20:44:56
    善战者,先胜而后战!此乃孙子兵法也
    2023-03-24 19:40:42
    已阅。A ~
共10条 1 2 下一页

登录 后评论。

Lucky

  • 0 回答
  • 0 粉丝
  • 0 关注
  • 0 收到打赏
  • 0 发出打赏